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頭目的巧手

磯崎部落的老頭目-吳阿春 擁有一雙巧手與源源不絕的生活創意,憑著記憶與靈巧的雙手製作出許多的藤、竹編生活用品。更將魚筌、背籃等生活用具做成縮小版的裝飾品,別具創意。

磯崎部落的漁民

磯崎村漁民的基地就位在磯崎海水浴場旁的小沙灘,大家的舢板就停放在此處。平常不出海時會在這裡整理修補魚具,一邊聊聊出海的心得。

每年的四月到八月底是最忙碌的時節,下午五點陸續出海,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才陸續回港。根據慣例,有空的村民會聚集在此幫忙推船、拉船,船主也會與大家分享漁獲,回報大家的辛勞。

每年的海祭固定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漁民們現在都忙碌著整理漁船,等著迎接這一季的豐收。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部落產業 - 飛魚

與大海連接的撒奇萊雃族部落 


在花蓮的磯崎部落 ,是花蓮海岸線一個最新正名的第十三族群,也是撒奇萊雃族中與大海資源相互依存的族人。

在海面散步的大海精靈 

每年夏季的黑潮來臨,沿著台灣東海岸迴游北上的飛魚來到花蓮,正是飛魚生命力最旺盛、也是最肥碩的時候。豐濱鄉擁有花蓮縣最美麗的東海岸線,從花蓮市出發,沿著海邊台11線走,走進豐濱鄉磯崎村,這個飛魚風味小鄉鎮,讓你豁然眼睛一亮,發現奇美的海岸特殊景觀,舉凡海蝕溝、海蝕平台、海蝕崖、壺穴等岩岸景觀與珊瑚礁岩在在顯出了她的特殊風情。豐濱鄉海域常見的飛魚有「黑鰭飛魚」、「斑鰭飛魚」及「白鰭飛魚」等三種,飛魚又名飛烏,但其實它們是不會飛而是用滑翔的。豐濱可見到的黑鰭飛魚,鰭膜上具有黑色斑點,喜吃餌,但數量最少,可稱的上是飛魚王,飛魚中極為珍貴的種類。 撒奇萊雃人將飛魚做成燻飛魚乾,方法是把捕獲的飛魚宰殺後(飛魚內臟很少,處理起來很容易),放在鹽水中醃一些時候,然後從魚腹處剖開,把兩側魚體掀開,放入無煙的炭火中以月桃梗和葉片燻烤,風味清新獨特,以一天的時間把飛魚烤乾後,就可以慢慢食用了,如果放在冰箱冷凍庫內,還可以保存一年之久。

海中珍寶 

新鮮的飛魚因為含水量高、含脂率低而顯得鮮美,飛魚乾用來熬製烹飪或火鍋高湯,具有特別的鮮味及少油無負擔的優點。日本料理經常將一條新鮮飛魚順著脊骨剖成兩片,先以鹽醃十幾分鐘,再將乳酪、胡椒鹽等調味料藏在兩片魚肉當中,以麵粉包裹黏合後,沾上蛋白再撒上麵包粉油炸,這種料理因為加入豐腴的乳酪因而風味大增,若是怕胖的人,也有另一種做法是把飛魚肉打成漿,混上麵粉做成魚丸,炸起來吃也非常美味。近來在花蓮縣政府的推廣下發展出各式飛魚新鮮或燻製料理。

東部海洋的飛行家 

飛魚是一種生理結構宛如鳥類的海魚,它的腸子很短,消化迅速,尾柄非常有力,胸鰭又特別延長擴張成為翅膀狀,每當天敵鬼頭刀要捕食它們的時候,飛魚都會先在海水表層急速游泳,然後突然用力以尾鰭拍打海面,利用衝力躍出海面,再展開胸鰭滑翔,科學家做過實驗,在無風的時候,飛魚可以創下海面八公尺高、長達四百公尺的距離,而秒速更高達廿四公尺,真是相當驚人。傳統原住民捕捉飛魚,都是利用飛魚特有的趨光性,每逢無月的暗夜,飛魚會自動朝光亮的海域集結。

部落產業發展、讓族人活的有尊嚴 

近年來,飛魚結合部落產業發展成為結合農特產、生態遊憩與文化傳承的部落社區發展。Kiniw 媽媽本身即是該部落頭目夫人,提供本身料理專長,發展飛魚產業,莫非是希望藉由社區營造發展,提供部落族人一個在地發展的機會,克服部落青年流失、老人年口增加,而無法創造部落新興發展的問題。
藉由飛魚將部落產業與觀光事業相結合,不但可創造年輕人工作機會;強化其對部落文化創業與傳承的參與感。同時,社區婦女及老人也可以發揮專長、各司其職的分擔工作,賺取利潤,讓生活過得更有尊嚴。也希望能提供給外地民眾一個觀察飛魚生態的機會,運用出海觀察捕捉飛魚的活動,可以更了解到飛魚的習性與生態,讓遊客享受另一種海上觀光樂趣。」

撒奇萊雃族 (Sakizaya) 族簡介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族簡介


民國九十六年一月十七日,一個重要並具歷史意義的日子。

在歷史消失一百二十九年的Sakizaya 撒奇萊雅族,完成正名,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式宣布撒奇萊雅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三族。

根據荷蘭歷史文獻記載,在西元1630年時期,撒奇萊雅族就掌握了奇萊平原(現今之花蓮)多數的資源,成為代表原住民與荷蘭人互動的族群,與荷蘭人交易,提供荷蘭採金團生活資源。西元1878年之前,撒奇萊雅人在奇萊平原(現今花蓮平原)掌握的部落腹地包含了整個大花蓮市、新城鄉及部分秀林鄉。由奇萊山旁的達固湖灣部落(目前四維高中至德興棒球場)過美崙山至海岸線,整個七角川溪北岸全部都是撒奇萊雅人的勢力範圍。達固湖灣部落為統治中心,其他尚有五大部落,各部落頭目之協商會議為族群的領導中心,統籌所有撒奇萊雅族群事務,可見撒奇萊雅族的社會制度及政治組織十分健全。

由於Sakizaya 撒奇萊雅族人居住在奇萊憑元的菁華區,所以經常受到外來族群的襲擊。噶瑪蘭族遷移到到花蓮後,想在美崙溪抓魚,撒奇萊雅人曾出戰將其擊退,使格瑪蘭人往北邊發展,定居在加禮宛(今新城鄉嘉里村)。後來兩族建立聯盟,供同對抗近山地區的太魯閣族。隨著漢人的拓墾足跡出現在奇萊後,撒奇萊雅人又面對新的挑戰者。清嘉慶咸豐年間,拓墾的漢人陸續與撒奇萊雅族因土地發生衝突,因而發生十六股事件,漢人力屈敗走,逃往璞石閣(今玉里)及新城一帶。

隨著清廷『開山撫番』政策推動,使清廷駐意到後山番地的經營。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大清帝國的統治立正式進入後山;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三、四月間,清人向噶瑪蘭人購買土產食過於七壓及凌辱當地婦女情事,加禮宛的噶瑪蘭人聯合撒奇萊雅人共同抗清。清軍最後以火攻攻陷撒奇萊雅部落的刺竹圍籬,為了避免被滅族,頭目們在商議之後開門投降,結束此次戰役。

戰爭結束後,大頭目孤木● 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  卡娜蕭(Icep Kanasaw)被清兵處以凌遲處死。清兵為了殺雞儆猴,叫附近的南勢阿美族人前來觀看,也因此讓撒奇萊雅人決定隱匿身分避禍。清將吳光亮擔心加禮宛的噶瑪蘭人與撒奇萊雃人會東山再起,強制遷社。撒奇萊人遭遷社後,大多被附近的阿美族人同化,只有少數族人在公開場合仍以撒奇萊雃語交談,並且在每年八月底、九月初,當刺竹尾端彎下時舉行豐年祭。大部分的族人不敢承認自己是撒奇萊雅人,但阿美族人卻分得很清楚,每每以『他們是撒奇萊雃』來稱呼。

由於撒奇萊雅人與阿美族人混居,且深怕再遭清軍報復,因而隱藏身分,所以在日據時代就被歸類為阿美族人。事實上在語言方面,兩族差異度高達百分之七十,而在成年禮之前(12歲)所使用的單字幾乎完全不同;在年齡階層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更為撒奇萊雃族所特有。撒奇萊雅族每四年年齡階層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在溪流建立的人工魚礁,也不同於阿美族的固定式魚礁,更重要的是撒奇萊雅族代代相傳念念不忘自己的身分,幾時身在阿美族環境中,長輩仍然教導子孫『我們是撒奇萊雅』。

自民國九十年起,撒奇萊雅族耆老便著手蒐集撒奇萊雃族族群文化,並與政大語言中心合作,結合馬立雲、主步、壽豐、磯崎、水璉各部落,進行撒奇萊雅語的編撰工作。九十四年五月,Sakizaya 新族群運動聯盟正式成立,結合Sakizaya 耆老與菁英,共同為撒奇萊雅文化復振運動努力。在祭典期間,聯盟成員跑遍部落,進行聯署活動。並指導花蓮縣北昌國小的小朋友以『消失的奇萊族』為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製作網頁。原本紙預計收及一千八百七十八分委任同意書,以紀念西元1878年之民族滅亡事件,但在許多關心 Sakizaya 族的朋友的協助下,竟在短短五個月內聯署了四千多份,也讓這次的遞交宣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新族群運動聯盟在九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至行政院原民會,以特有的傳統族群風車,舉行傳統祭祖儀式,正式遞交正名連署書,並發表正名宣言。並尊阿美族為永遠的母族,累世與其共存共榮。並於九十五年七月一日於達固湖灣部落舊址舉行百年首次『Palamal 巴拉瑪』火神祭,追祀祖靈,奉祀先民,為族群重生做準備。

經過繁複的族群調查,撒奇萊雅族終於找回族群的名字,於九十六年十七日上午十一時,在行政院宣讀正名宣言,正式宣告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三族。同時並展現撒奇萊雅族傳統歌舞及服裝,歌舞以撒奇萊雅特有工作歌為主,服裝色彩則以土金、暗紅與黑色為主色,象徵重回故土,並紀念祖先的鮮血與暗夜的逃亡。

已故撒奇萊雅精神領袖第瓦伊  撒耘曾說:『所謂民族化,就像人的生命一樣,如果文化能夠發楊,民族就會強大。相反的,如果文化沒落,民族就將衰敗。就像人的身體,若是意志薄弱,就會體弱多病,嚴重的—甚至會死亡。』

回溯撒奇萊雃的人文與歷史,了解撒奇萊雅人的興盛與無奈的衰亡,撒奇萊雅族人希望藉由正名,凝聚族群內部共識,重建撒奇萊雅文化,讓一個歷經辛苦,在百餘年後重新找回族名的撒奇萊雅族,得以永續傳承。

(本文為撒奇萊雅族正名宣告 新聞發佈)

您一定要看看 撒奇萊雃族網站

了解更多有關撒奇萊雃族的資訊與最新消息,您不能錯過:

撒奇萊雃族網站
http://blog.yam.com/user/sakizaya.html

快加入到我的最愛 書籤吧!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比賽開始-- 磯崎國小認養

『比賽開始!』這部膾炙人口,以磯崎部落為拍攝背景的劇集播出後,劇中小球員所就讀的磯崎國小一夕爆紅,成為東海岸台11線景觀熱門景點之一。 每到假日就有不少遊客粉絲慕名而來,向居民打聽磯崎國小所在位置。
磯崎國小全名為豐濱鄉新社國小磯崎分校,數年前因學生人數減少而廢校。因場地寬闊適中,成為部落豐年祭典的最佳場所,每每聚集大量部落居民和外來民眾參加原住民部落的年度重要祭典。

磯崎國小由於廢校的緣故,景觀險的衰敗,因此協會主動向相關單位申請認養,計畫在景觀和閒置空間的重新整理規劃運用下,能重現美麗,並成為社區居民聚集活動的場所。

磯崎部落景觀

磯崎部落擁有豐富的山海景觀,也擁有花蓮唯一的磯崎海水浴場,是早年阿美族人的曬鹽場。

美麗的磯崎海岸除擁有特殊的海岸景觀之外,也帶來豐富的漁獲,當地居民笑稱為天然的提款機。
龜庵山為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重要景點之一,修建有環山健行步道,是進行生態導覽的最佳環境。
沿著龜庵山步道登上山頂,美麗的山海景觀盡入眼中,心況為之神怡。從山上眺望可欣賞海蝕溝、壺穴、珊瑚礁岩等豐富的濱海地形。
龜庵山上處處可見的月桃葉是撒奇萊雅族人利用來燻烤飛魚的主要材料。
磯崎海水浴場旁大片草地養育了大量的水牛,成為當地的特殊景觀,往往成為遊客駐足拍照的景點。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撒奇萊雅族-- 火中的太陽 記錄片

台灣最磅礡的原住民史詩
撒奇萊雅族興亡史,縱橫台灣東部一千年
經過重重的考驗,無數的變換~~

台灣原住民第13族撒奇萊雅的歷史故事【火中的太陽】終於完製了

第1集:金鄉人影 50分鐘
第2集:頭目遺書 50分鐘
第3集:族魂之鐘 50分鐘
第4集:找回族名 50分鐘
第5集:薪火相傳 50分鐘


本(三)月起即將在公共電視HDTV高畫質數位電視頻道「HiHD」播出 (收視方法及地區請上公視網頁查詢)。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認識磯崎部落

磯崎部落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省道台11線花東海岸公路上,距花蓮市區約40分鐘車程。西與鳳林鄉及光復鄉以海岸山脈相隔,經由光豐公路,30分鐘亦可抵達。部落北端並有「磯崎海水浴場」,是花蓮境內最受歡迎的夏日消暑去處,每逢夏日,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戲水。範圍包含芭崎、磯崎、龜庵、高山等四塊區域,範圍內族群計有阿美、撒奇萊雅、布農等族。

人口規模:總人數約397人;依性別計算,男性207人;女性190人。其中老人(55以上)佔比17%、少青壯年: 77%、兒童:6%。

部落發展現況

部落主要經濟收入以打零工、務農、魚撈為主,男子從事漁撈人數約 15人,舢舨漁船8艘,婦女以簡易農產品及協助處理漁獲為主。男子在非漁撈季節則以外出打零工為主要收入來源。


產業分布

飛魚漁汛期4-7月,其他時間並兼做簡易農產品:箭筍、桑葚、山蘇、藤心 等小額銷售補貼家用。

部落過去推動社區發展情形

開設藤編技藝班、家政服飾製作研習課程、編織工藝產品製作教學、部落文化歌曲舞蹈研習、傳統祭典傳承活動。



自然、人文、工藝、生活等相關資源調查

(1)自然環境

磯崎部落的龜庵山緊鄰加魯灣海灘,從山上眺望可欣賞海蝕溝、壺穴、珊瑚礁岩等豐富的濱海地形。龜庵山上處處可見的月桃葉是撒奇萊雅族人利用來燻烤飛魚的主要材料。

龜庵山為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重要景點之一,並修有環山健行步道,是進行生態導覽的最佳環境。

(2)人文風俗

看上去色彩繽紛的撒奇萊雅部落服飾,其實深藏著族人隱姓埋名129年以來的悲愴故事。撒奇萊雅族因與清兵作戰而四散逃亡,為紀念族人的苦難,撒奇萊雅族將部落服飾的顏色與綴飾一一賦予了意義:

●紅色為「凝血色」,代表族人作戰時乾涸的血跡;

●女子裙子及腳套上的咖啡色、綠色碎片,象徵祖先逃難時沾在衣服上的樹枝、草葉和泥土;

●土金色代表土地、根源,代表族人離散時仍不忘本的精神;

●女子頭上的白色串珠代表著眼淚,而綠色串珠代表著當時和清兵作戰時被焚燒殆盡的刺竹圍牆。

(3)工藝產品

磯崎部落所發展之工藝商品,均為實用性質之物品。諸如魚簍、揹籃、木臼…等。在部落年輕人的巧思之下,透過頭目吳阿春的一雙巧手,一件件過去生活上的器物,就成了現代生活的裝飾品。

(4)生活型態

虱目魚苗為撒奇萊雅族人重要的漁獲品,除了自給自足之外,西部的商人也會來向捕獲的漁民購買,因此撈捕虱目魚苗也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技能。

要如何才能成功捕獲細小的虱目魚苗?編織細密的傳統捕魚器具「魚苗網」正是最佳幫手。將網子張開45度角,慢慢從岸邊推向海面,等到腳踏不到岸了,便將網子迅速的對折立起,此時網中的魚苗會滑進漏斗般的網底,裝入網底繫好的小水桶中,便大功告成了!

這麼多的細小魚苗彷彿數也數不完,聰明的撒奇萊雅人發明了用「唱歌」的方式數魚苗,一邊用杓子將魚苗撈入另一個桶子內,嘴裡喃喃的唱著「數魚歌」,唱到不同的段落代表不同的魚量,據說誤差竟然不到2條!原住民的智慧真令人嘖嘖稱奇!

不只是抓飛魚與網虱目魚苗,撒奇萊雅人也十分擅長設置陷阱獵捕野味。獵捕野鳥的精巧陷阱對於在山間生活的族人,是一大必備利器。整個陷阱製作都是取材生活,包含棉繩、竹筷、竹條等材料,鳥類經過時踩中陷阱,細竹條便會迅速向後彈開,而棉繩也不偏不倚的綁住鳥類的細腳,成功率幾近100%!

此外彈弓也是族人必備的獵捕工具,以木頭削成「Y」型,上面綁上長條的粗橡皮筋,利用隨手可得的小石頭放橡皮筋上向後拉射,只是彈弓是需要小小技巧的,撒奇萊雅族頭目說,拉的時候要放低一點,才能更準確命中目標!

加路蘭撒奇萊雅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 介紹

    加路蘭地區位於豐濱鄉磯崎村,擁有豐富的地理景觀與人文文化特色,協會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會員與各界的豐富資源,為加路蘭地區生態環保、文化、藝術、工藝傳承、教育推廣活動及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磯崎部落頭目吳阿春指出,該部落由來自各個不同族群的居民組成,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對於地區的發展卻有一致的共識,願意貢獻一己之力,為家鄉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同時,部落擁有高學歷的專業學者如洪清一博士等,對於文化教育傳承具有豐富的專業經歷,持續為族群文化傳承盡力;也有具有豐富行銷經驗的漢人朋友參與推動部落產業發展等。這些都是協會成立後要持續努力的目標,以為社區居民謀取最大福利,並永續文化傳承。

    協會理事長吳光明以該地區所推動的【飛魚產業及部落生態之旅】為例,該計畫推動以來,廣受各界歡迎,除吸引了各媒體的報導外,更吸引了數百位的遊客的參與。更已有知名超市和觀光飯店預訂飛魚,成功的藉由飛魚帶動了部落的產業發展。

『加路蘭撒奇萊雅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歡迎各界認同該會宗旨的友人加入,一同為該地區的文化教育傳承、產業發展、人文生態文化永續發展貢獻專長,並常到該地區享受豐富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原住民養生美食。

磯崎部落青少年 教育認養計畫

花蓮縣加路蘭撒奇萊雅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

磯崎部落青少年 教育認養計畫

說明:

磯崎部落位於豐濱鄉花蓮縣台十一線海線,為一濱海的傳統村落。人口約二百餘人,以農漁業為生。部落包含撒奇萊雃族、阿美族、布農族、及漢族,融合而成。但因謀生資源不足,致使年輕階層大量流失到都市。在教育設施方面,原設有新社國小磯崎分校,但因就學人數下降,磯崎分校因而廢校,部落學童須搭乘專車至新社國小及豐濱國中就讀。

根據調查現居住在磯崎部落的高、國中小學童約有七至八人,家庭狀況多為清貧或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或需為維持基本生活而打工,致使兒童教育需求較無法費心兼顧。

因此,有此認養計畫的產生,希望透過認養制度,幫助青少年擁有穩定的求學過程,無須因家庭因素而造成學習的障礙,協助部落青少年穩定的接受教育,得到起跑點的平衡。

為使認養計畫落實,訂定規範以便執行者依循。

認養執行單位:

花蓮縣加路蘭撒奇萊雅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

執行人:

協會總幹事及理事會推選理事兩人執行認養費用執行、審核事宜,並於定期理事會提出報告;向理事會負責。年度執行成效由總幹事於會員大會中提出報告。

受認養人:

以設籍磯崎部落之高、國中小學生為對象,由總幹事提出名單經理事長同意後執行,高中學生須經理監事會認可得納入此計劃認養對象。

認養人:

由協會對外徵求願意奉獻愛心參與認養計畫之認養人,並提供被認養人家庭狀況供了解。

認養內容:

1. 每名被認養人由兩名認養人認養,每位認養人每月認養費用新台幣五百元,意即每名被認養人每月可運用之認養費用為一千元。認養以一年為單位,可ㄧ次提供一年認養費六千元,或逐月匯款每月五百元。認樣費用存入協會專戶,依支出程序領用。

2. 認養費用以協助被認養人之教育學習或材料支出為主(如:文具、參考書籍、戶外教學費用等)。費用的支用由協會總幹事負責,意即各個受認養人皆有獨立的費用支用紀錄,專款專用。並且不將費用交由被認養人家庭,以避免不當支用。如年度結算後有結餘,移至次年度繼續使用。被認養人國中畢業後,結餘費用得經執行人視被認養人家庭經濟之建議,經理事會同意後,作為被認養人升學之補助,一次撥用。

3. 被認養人每月須在協會部落格上呈現個人生活、學習狀況,並與認養人相互溝通讓認養人能了解所認樣對象的狀況。如有懈怠,經提醒仍不改善者,執行人可立即取消其被認養資格。

4. 為避免造成不當比較的困擾,認養人除每月認養費用之外,請勿另外直接提供費用或用品給與被認養人家庭。

5. 每年部落豐年祭活動時,協會將邀請認養人參與部落活動並與被認養人及其家庭會面。